11月16日至21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大理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承办的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剧场举行。
展演以“献礼祖国70华诞,弘扬云南民族文化”为主题,旨在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展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打造和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歌、舞、乐创新作品,从而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获悉,本届展演从全省16个州(市)18个民族的69个民族民间歌舞乐节目于11月17日至19日下午和晚上分别在大理大学、巍山县文化广场、大理市全民健身中心和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剧场演出,设立“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按传统性与创新性两类节目的“歌舞乐”分别设金奖8至10个、银奖12个、铜奖18个、传承奖5个及部分优秀奖和组织奖。
11月18日晚,红河州入选的5个节目在第二台展演中竞演。传统类舞蹈《吹响鱼鳞跳起铓》流传于蒙自市西北勒乡、水田乡彝族支系朴喇民间,是一种技巧性较强的习俗舞蹈。动作缓慢拘谨,沉郁含蓄、外柔内刚,极具特色。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永宁乡的鱼鳞片吹奏悦耳动听,跳铓沉郁含蓄,它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民间高难度技巧“咬铓”引得不少观众拍手叫绝。
传统类声乐《哭嫁》是哈尼古歌的组成部分之一,哈尼族哭嫁用温婉的诗句吟唱出姑娘出嫁时对父母、兄弟姐妹和伙伴们的眷恋之情,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创新类彝族舞蹈《背》根植于生活,用现代舞技法诠释了“您背我小,我背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传统类器乐《笙乐》取材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屏边苗族花山节代表性吹奏乐器笙,通过高音芦笙与低音芦笙的独奏与合奏,演绎出了苗族人民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还有创新类声乐《花开幸福来》唱出了彝家山寨的新风貌……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节目,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参加此次展演的红河代表队由蒙自市文化馆、元阳县文化馆、弥勒市文化馆、屏边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和红河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共同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