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到4月初,各类展馆的新展已陆续开启,如上海外滩美术馆、艺仓美术馆、朵云轩艺术馆等展馆都有了各自的新展;北京故宫则迎来筹备甚久的张伯驹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展出唐代诗人李白书迹等,首都博物馆则迎来了重量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展,呈现当时的社会生活;而香港的巴塞尔艺术展会则为观众带来一整周的艺术体验。
作为百年书画老字号,上海朵云轩继去年推出 “文心游艺——海上青年画家五人展”后,今年再次推出“文心游艺——海上青年画家六人展”,由知名学者郑重担任学术主持,六位参展者中,除了一位是专职画家,其他或从事艺术编辑,或供职于经济单位,或于高校美术学院授课,或于画院整理史料,绘画多是其工作之外的余事与爱好,在呈现的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可见出作者对诗文修养的注重。展览同时还展出郑重先生的多幅书法。
此次展览将带领民众深度了解城市规划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项设施,比如公路、铁路等运输网络,移动基站、互联网等通讯设施,以及水务、防灾减灾等其他基础设施与艺术碰撞结合,以不同视觉体验的方式呈现。展览结合了日本和中国日常基础设施的设计,探寻这些设施如何改善居住条件,怎样和谐地融入大自然和影响整个人类历史。
此次展览以白、银、裸、粉、红、紫、蓝、绿、黄、金、灰和黑色等12种不同色调为灵感,展出 Dior彩妆化妆师们的视觉艺术作品,邀请 Dior 迪奥彩妆创意与形象总监 Peter Philips 和 Tyen、Serge Lutens 讲述他们的创作过程,呈现对色彩的理解与演绎以及 Dior 迪奥的美学历史。
在张伯驹捐赠的作品中,晋代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此外,如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宋代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遗憾的是,《平复帖》由于处于休眠期,只能以复制品形式出现,不过李白的《上阳台帖》等均是真迹展示。
此次展览将呈现艺术家多件大型装置和雕塑,其中包括红砖美术馆的三件馆藏作品《水中摆》、《声音银河》和现置于园林区的《盲亭》。展览标题 “Olafur Eliasson: The unspeakable openness of things”(中文译为《道隐无名》)引自哲学家、同时也是埃利亚松挚友的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在描述艺术时所使用过的一句话。
此次展览,展品包含了从1963-1972年间由英国镜报记者所拍摄的披头士巅峰时期摄影作品,记录了他们在舞台上与在幕后的经典时刻和私密瞬间;更将展出黑胶、红胶、经典唱片、报章杂志报导、全系列作品等珍贵展品,展览现场还将实境重现披头士著名经典场景:Abbey Road、Imagine、EdSullivan Show等。
此次展览法斯特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将展出艺术家近10年来的重要代表作,包括《5000英尺是最好的》(2011)、《延续》(2012-2015)和《奥古斯特》(2016)。展览标题《看不见的手》来自法斯特专门为本次展览拍摄的VR短片,既映射了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市场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影响,亦基于艺术家对时代美术馆及其周边社区的考察。
展览将展出逾40幅日本江户时代绘画、15件日本当代瓷器以及50件其他类型的馆藏艺术品,结合历史背景呈现江户时代(1615-1868)的艺术流派风格及运动。展览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体现了诗歌与图像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日本传统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日本艺术家对中国和西方艺术形式的借鉴,以及对传统风格所做的试验和突破。
此款名为“昭君出塞”的艺术自行车,是由Electra制造商根据画家朱刚的戏曲人物画精心打造的。这辆新颖、时尚的自行车在当天下午举行的Electra 25周年庆典活动上被赠予了上海昆剧团。首批中国艺术版Electra城市自行车除了当天亮相的“昭君出塞”,还将由“贵妃”、“悟空”等中国传统戏曲形象,都取材于朱刚的戏画作品。朱刚的戏曲人物画,线条求质,构图从简,注重脸部的刻画,眼神的交流,动态的捕捉,人物的顾盼。
刘海粟技融中西的泼墨泼彩画汪洋恣肆、气魄过人,虽然画面大胆磅礴,但在用笔上却另有一功。他用篆书的方法画山,用草书的方法画葡萄藤,泼墨泼彩讲究墨彩的厚度和透明感,这些都是他常年画西洋画的习惯。此次讲座邀请海派文化研究专家王琪森和刘海粟大师的女儿刘蟾向观众娓娓讲述“艺术叛徒”刘海粟的水墨人生。
本次讲座以大英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为例,如印尼水域沉没的“黑石号”沉船唐代陶瓷,曾评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的内蒙古草原丝路古城元代集宁路(今乌兰察布市)出土陶瓷,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外交和贸易用陶瓷,柬埔寨吴哥窟出土唐至清代陶瓷,以及东南亚等地世代作传家宝的中国盛储用陶瓷罐等,说明作为中国伟大发明和古代高科技产品的瓷器,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也是其外交和贸易的显要元素,不仅是值得收藏的精美文物,更是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的重要史料。
随着现代文物修复理念形成,历经数代文保工作者的努力,故宫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可移动文物修复体系。文保科技部的全部修复工作室已从西三所老院搬入了拥有着世界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文物医院”,从此文物修复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手工艺,而是需要更加复杂和科学化的团体作业。在这里一件破损的陶瓷文物怎样被修复完整?修复师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考量和研究?结合唐三彩骆驼、宣德霁蓝地白花盘等文物的修复实例,介绍保护修复陶瓷器的有效方法,探讨修复过程中的研究发现与意义。
宋人张鉴在《赏心乐事》中记录一年燕游次序,竟有大半是观花,《梦梁录》记载暮春时节当街售卖的花近三十种之多,“买者纷然”。天家到士庶皆好簪花,成一时潮流,归家则“置瓶插花”,花器从碾玉瓶、玻璃瓶、青铜器、官窑器到日常器用,以助花姿风韵;又或制作“花馔”,蜜渍梅花、广寒糕、雪霞羹种种,遍尝花之百味,演绎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用心。而宋人对花品、花性拟人化的品鉴妙喻,更塑造了花的人文品格,影响后世。
如今又到春花烂漫的时节,我们该如何度过?是去山野中鉴识春色,插花案头?还是奔波忙碌,任“花自飘零”?
本周六,首都博物馆将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平台携手举办一场以“宋代花事”为主题的活动,作为“源流·第二届高校学生文化遗产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之一,通过花将古今联结,寻觅其中的精神意趣。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一个强大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江苏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被称为“龙兴之地”,经济发达,政治地位显赫。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汉代文化遗存,让我们共同走进展厅,走进文物,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共同感受两汉400年的恢弘历史。 汉代灯具数量丰富、种类多样、造型奇特、功能强大,注重生活实用性与艺术审美,还引入科学的环保理念。让我们一起走进展厅,认识它们,欣赏它们,聆听它们的故事。当然少不了近距离欣赏镇院之宝之一的“东汉错银铜牛灯”,还要动手体验它的环保设计原理。
清代时期的广州十三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也是浓重的一笔。然而沧海桑田,往昔过往已远,能让我们重新领略当日盛况的,莫过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精美的藏品和一幅幅绚丽斑斓的通草画。通草画既是珍贵的藏品也是十三行历史的见证。它记录着珠江三角洲的风土人情和绚丽风光并远销世界各地,它让世人通过画面来了解当时以广州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场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次讲座,主讲人将从另一个角度与你一起了解通草画背后的故事,了解一个医药人眼中的通草画。